文/樊红
环宇已年过花甲,在他的发展史上,是一代一代建筑人传承更替,他们前赴后继,接过前辈的石斧,筑凿环宇梦。有这么一家子,他们祖孙三代都在环宇工地上,把青春、贡献、希望留给了环宇。
王幼根,似乎能看到他年幼时的虎样,如今已是位86岁的老人了,盘膝而坐,膝下有儿,儿又生子。1953年参加工作,1957年绍兴市修建工程处(“环宇”前身)成立,他是看着环宇诞生的人。先是在工地上做小工,现浇混凝土,没有振动棒,只用钢筋捣、箩抬肩挑,砌起一间间瓦房。后来工作出色,任预制厂厂长,管着下面80多号人。预制车间浇楼板、横条、屋架、水泥窗门、栏杆,打铁车间做公司需要的构件,厂里热火朝天。直到1993年退休。
王志成,王幼根的儿子,现年52岁,在宁波金田铜厂房环宇工地工作。从志成懂事起,他就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位建筑人,府山桥公司旧址是父亲工作的地方,那是地方国营绍兴建筑工程公司(“环宇”前身)下属的预制品厂。时常到那里,左边是机修车间、中间是预制车间,堆着楼板,右边是钢筋车间,那里留下了跳楼板的快乐。父亲口拙,回到家,还没开口,先抖落一身尘土。
1981年,王志成16岁的暑假,他也到了父亲曾工作的地方——预制品厂做小工。熟悉的环境,陌生的角色。父亲憨实的工作背影是他工作参照起点,从那时起,他是一位自食其力的劳动者,拿着每天1元1角2分的报酬。后来偶然的机会,他去了绍兴丝绸印花厂。离开了建筑公司,却断不了与“环宇”的联系。那时在建的丝绸印花厂的好几栋厂房是绍建(绍兴市建筑工程公司,“环宇”前身)在造。父亲是绍建人,自然多了几分关心,居然跟工地里人混熟了。
他还记得当时社会上对绍建人的印象,粗野、收入低、工作环境差,连老婆都要找不到。尽管那样,1993年2月,王志成竟又回到了绍兴建筑安装工程公司(“绍建”后身、“环宇”前身),还是在预制品厂。一年后,王志成从预制品厂调入机施公司,安装塔吊。粗俗是建筑人的表象,匠心是建筑人的内在品质。品质,不足以与外行人说道。对连接塔吊部件的每一颗螺丝,他都不折不扣地拧到位。因为老婆在“一建”的工地上开塔吊。他在这边为“二建”安装塔吊,老婆在那边开着“一建”的塔吊,“安全”是他们之间的心灵感应。后来王志成调到土建公司成了安全员。在如此浪漫的岗位变化面前,王志成憨憨地笑了,没有刻意,只是本本分分地干活,自自然然地转变。
2004年起,他先后在京东方厂房、小舜江二期、古越龙山酒厂、城南枫林华庭、则水牌等工地做安全员。检查、督促工地安全工作情况、查出安全隐患、及时整改、制止违章操作。在他口里就是做到“口勤”和“脚勤”。多巡查、多督导,楼层越做越高,安全防范措施越来越严密。他变得比以前能说了,劝说别人尽管酷热难当也要在作业时戴上安全帽,不再一言不合就争吵。在他工作过的近十个工地里,没有出现大的伤亡事故。
王少杰,王志成的儿子,175cm,190斤,健壮的身躯穿梭在工地比别人更会流汗。王志成从小教育他“学习不好只能当建筑工人”,居然没吓退他,5年前,技校建筑专业毕业后成了建筑工人,在环宇滨海昌海制药厂房工地上做小施工员,负责放线、测量标高、计算混凝土方量,一干便是5年。他还记得自己刚开始出错那会的胆战心惊,把三根线搞混了,还好在浇混凝土之前及时更正。“这是不能出错的事情,现在没有再出错了。”他小心翼翼地说。
“现在的建筑工地比以前好了很多,”父亲王志成说,在文明施工、路面硬化、商品混凝土、抑制扬尘等措施下,工地条件改善了许多。但他时常告诉儿子,在工地工作仍然是辛苦的,风吹日晒。王志成家的人,上至父亲,下及儿子都是一身职业色,皮肤黝黑发亮。“儿子倒也不叫苦,但在众多优秀的环宇人队伍里要脱颖而出,还欠吃苦,”王志成说。
祖辈和父辈都是出色的建筑人,对于自己今后的发展,王少杰想继续根植工地,努力做一个主施工员。
祖孙三代建筑工人在家里齐聚,巧合的是王志成的丈人也是一位建筑工人,更幸福的是,王志成的父亲母亲、丈人丈母娘都高龄健在。“建筑”是这家人的职业纽带,“环宇”是他们的心理情结,祖辈在环宇起步时垒上一砖一瓦,父辈在环宇发展中贡献一锄一斗,家庭的希望少杰则起步在环宇的壮大中付出一点一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