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悄然而至,新年第一期杂志已展现在大家眼前,至此《环宇人》一周岁了。去年4月份,《环宇人》呱呱落地,它凝聚了编辑部全体人员的心血。之后的每期从2509室的会议开始,抛出一个设想、征集一个个点子、推敲每一个用词、精选每一幅图片……只是希望当您捧读它的时候,能够感受到编辑部的用心——它是一本契合环宇人精神的杂志,犹如环宇历史般厚重,能让人细细品读,舍不得放下。
鸡年春节他没过痛快
还是2016年底的时候,吴佳宝从宋董那里听到了一个想法,要办一本公司自己的杂志。“这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,有些担心,”佳宝没有掩饰自己的忐忑。然后宋董组建了一支编辑队伍,“是支年轻的队伍,有点子有想法能写能实干。”2017年的春节来得有点早,筹备会在年前匆匆召开,确定了杂志基调和骨架,定了版块和栏目名,确定了人员分工,佳宝总负责。总负责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,相当于从封面到封底的每一页事无巨细地都要他管。整个春节,喷香的饭菜、喧嚣的鞭炮声、两孩子的欢闹,在眼前、耳边发生,而他在这些背景下闷声思考,灵感乍现,他提笔记下。
年后回来,他推翻了筹备会上定下的栏目名,当时定的栏目名都是四个字的,“集团动态”“培训课堂”“业务探讨”等等,他觉得,四个字太呆板了,改成两个字,朗朗上口又不乏时尚,“足迹”“动态”“风采”“文化”等等。这些写在杂志角落上的几个字,不知多少人随手翻阅的时候留意过,他在逐字斟酌。
环宇大事记洋洋洒洒可以写成一本,略作选择也至少可以填充大半本杂志,这种常规做法省时省力。然而翻阅第一期的“环宇人•足迹”,大事记只占了两页,简单的三栏。他说:“如果没有经过精选,那不是一本好看的杂志。”为了杂志好看,他需要做的工作是,先把环宇60年大事记进行删选,再进行分类,分成3个发展阶段,变成3栏,对每个阶段进行总结,写成每栏前的小结,而这只占了两页。这些工作是他在过年期间构思的,我们看到的是花两分钟就能读完的两页,但大量的铺垫工作犹如浮冰水面以下庞大的十分之九。
他写的文章没有出现他的名
没有人希望把自己的功劳拱手让人,自己写的稿子署上自己的名字,这是天经地义的事,也是对笔者的尊重。在以写字为业的报社,有人甚至为同时署上谁的名字,为名字的先后顺序翻过脸。卷首语,浓缩了一期的主题,昭示着杂志精神,分量很重。写卷首语谋杀了佳宝不少脑细胞。写得顺畅时,一个下午都在敲打键盘,而更多时候他需要先安顿好两个女儿,不得已他习惯了熬夜,似乎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文思才会如泉涌。在写第二期以“水”为主题的卷首语时,他闭上眼睛,水缓缓地在眼前流淌,水是柔和的,又是坚毅的,它符合环宇人的精气神,突然一个词闪现在他脑际——“上善若水”,“善”,环宇人从来不缺,在慈善捐赠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,环宇从不缺席。于是第二期杂志的主题从“水”升华到了“慈善”,挥笔写成近千字的卷首语,通读一遍,佳宝自己很满意,接下来,署名却是“《环宇人》编辑部”。细心的读者,有谁想过是谁写的?
跋涉在征稿统稿的崎岖路上
发动广大员工积极投稿是办好杂志的关键。一六年底征稿启事张贴,佳宝盘算着环宇藏龙卧虎,潜伏着不少有才之人,应该能收到不少投稿。年后打开邮箱,一篇稿件都没有。他碰到了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的难题,截稿日期又迫在眉睫,他只能动用下达任务的方式,发动欧洲杯投注官网的文化领导小组成员指定每个部门人员投稿。“我和环宇”这些年,每个人都可以讲讲自己的故事,投稿人花心思回忆了过往,但标题是清一色的“我和环宇”。佳宝认为“标题很重要,是吸引读者往下读的诱饵”,他给每篇稿子提炼了标题,使这些文章熠熠生辉。杂志出版,投稿者看着自己的文章,窃笑了一回。
版面设计是佳宝在去年过年时最担心的方面之一。虽然事先印刷厂送来样版,声称可以排版,但那些排版简单又粗糙,离理想中的杂志模样甚远。年后王莉莉的到来犹如雪中送炭一般,佳宝蹲点在莉莉旁边一步步地指导,整个排版期间,佳宝在莉莉身边生了根。那是第一期杂志,莉莉是一个新人,他心里没底。第二期开始,他直接把文章图片整理成一个个文件夹丢给莉莉,“经过一期排版,我看到了莉莉的能力,在排版上莉莉确实帮了大忙,”佳宝夸耀。
用点子激活参与度
新年第一期杂志增添了一个节目,就是“文字捉虫”游戏。当初佳宝把这个方案在开会时提出时,大家一致叫绝。错别字是杂志绕不开的尴尬,第一期的时候没有安排校对,事后编辑部只能红着脸接受大家指出的错误。第二期编辑部特地安排了校对,但还是难免有失误。“为什么不把纠正错误和吸引读者结合起来?”佳宝思考。于是他提出为杂志“文字捉虫”,吸引读者阅读杂志,提高对杂志的关注度。奖品不是奖金,是与办杂志相关的有意义的小奖品,虽礼轻,但心意昭然。
评奖评优也是佳宝在经过去年一年办刊后提出的点子。背后的原因捉襟见肘,可能是因为大家忙于工作,抑或是对自己的稿件缺乏自信,投稿太少了。“评奖评优是对去年积极投稿人的奖励,希望没有投过稿的员工向其看齐。我曾对周鑫说,你的长篇小说尽管发来,一期刊不完,我们给你连载。但从第三期开始几乎没人投稿了。我们对稿件如饥似渴,出游的游记、看电影观后感、工作上的感悟、生活上的感想,哪怕是一张生活囧照,都是我们的宝贝。”
点子来自于经过千思万虑的冥想,也是在翻阅别人杂志时的参考。佳宝说他现在看到一本好的杂志都会翻一翻,哪些好的东西可以借鉴。在他办公桌上放着一本中航地产的城筑,柜子里则收藏着好几期。“只要他们寄来,我都收藏着。”当初兴办的时候,多亏了这些“城筑”,在毫无头绪时看到了摹本。
想一个主题,支起整本杂志
去年第一期环宇六十华诞特刊后,编辑们曾有些疑虑,随后的每一期用什么内容来支撑,怎样串起一条主线。第二期刊物讨论会上,佳宝神一般地提出了“主题”的概念。水厂建设是环宇的一张金名片,又迎合现在的“五水共治”行动。确定主题后,开始围绕以“水”为中心寻找照片和资料。“做得多,需要归纳总结展示出来,让人知道。”第二期“水”杂志出来后,市政公司第一时间搬去了,用在往后的工作中,这本杂志何尝不是推介。
确定主题,又成了策划下一期费脑子的事情,八九月份,烈日当空,佳宝带领编辑部在准备以“高温安全”为主题的期刊,年底前,佳宝又不失时机地提出了“收获”为主题。
灵感来自哪里?来自对杂志的责任心和长时间的思索,总结佳宝的特点,他是个工作是认真的、原则是坚持的、态度是诚恳的、要求是严格的人。
对于接下来的《环宇人》,佳宝又有自己的设想——杂志去一线。建筑行业,里面有很多隐忍的辛苦和心酸,每个建筑人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。杂志去发掘一线工人的酸甜苦辣,去关注一线工人的需求。关注有时比纯粹发钱更打动人。
2018,佳宝,还有编辑部,带上杂志,再次出发。